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河源客家古邑迎印尼华商,生态与科技绘就跨境合作新图景

印尼共工新闻社

2025-06-24 来自印尼

阅读:

和平日报,2025年6 月23日,盛夏六月,印尼家和集团总裁林友胜与邦加岛客属公会邹霖财率考察团穿梭在河源的青山绿水间。

在河源市侨务局长曾海生的战略布局与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刘晓云的产业对接下,这支由广东对印尼贸易促进会河源分会会长唐建洋全程陪同的代表团,见证了这座客家古邑如何将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熔铸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他们的足迹从万绿湖的碧波延伸至高科技产业园的无尘车间,一幅跨越山海的合作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客家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承载着千年客家文明的厚重历史。

百家鲜食品科技公司将客家文化基因注入现代产业肌理,打造出国内首个工业旅游3A级景区

——“百家鲜客家女奇妙乐园”。园区内蓝衫凉帽的客家女卡通形象与围屋实景,将酿豆腐、客家娘酒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累计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更获评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路线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舌尖上的航天科技了9:百家鲜将传统酿造工艺推向太空前沿,2023年首度将辣椒种子送入太空培育,推出“航天辣椒酱”;2025年再携河源特产五指毛桃启动航天育种,开发五指毛桃酱油、醋等食药同源产品。

创始人唐周城以“生物发酵+航天科技”融合传统,投资6.5亿元建设食品科技产业园,构建“工业+文旅”双轮驱动的产业新生态。

– 乡贤反哺的制造标杆:万利科技董事长谢石锦的返乡创业故事,诠释了河源“以情引商”的独特路径。

这家从深圳回迁河源的企业,在6万㎡生产基地中研发5E环保面板膜,拥有81项技术专利。其产品85%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年销售额达1.64亿元,千万级无尘车间与专属客户办公室,彰显出河源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二、生态旅游资源:从万绿湖到春沐源

万绿湖的碧水已成为河源生态经济的“液态金矿”。2024年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万绿湖,以370平方公里水域和139亿立方米蓄水量,缔造出北回归线上的“沙漠腰带东三奇”之一。

其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湖中龙凤岛更承载着深厚人文印记——从李讷手植“公主榕”到状元亭的祈愿锁链,生态与文脉在此交融。

– 国际大师雕琢的生态样板:春沐源小镇以“全球设计+在地文化”重塑生态价值。

安藤忠雄的“诗之礼堂”与青苹果雕塑矗立林间,迪士尼规划师Wing.T.Chao布局动线,地中海风情酒店与张唐儿童营地构成全龄体验空间。

95%森林覆盖率与6.5万/cm³负氧离子环境,赋予其“超巴马六倍”的康养禀赋。总投资200亿的布局中,科技农业园“蔬果梦工厂”以无土栽培、AI水肥技术,展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范式。

– 旅游经济的全域跃升:2025年河源签约11个重点文旅项目,覆盖温泉康养、农旅融合等业态。

万绿湖旅游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占比六年提升10个百分点,创造就业逾万人。低空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直升机观光与6亿无人机物流产业园规划,正打开“俯瞰万绿”的体验维度。

三、高科技产业与跨境合作东源开发区成为河源对接东盟的产业桥头堡。

园区以205国道为“一轴”,布局4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吸引232家企业入驻,形成四大主导产业:新达科技引领的数码智控、激光手机代表的高端装备、高峰科技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 双园联动破解出海难题:面对中国企业出海印尼“人生路不熟”的困境,林友胜提出“国内基地+海外园区”方案。

家和集团在爪哇岛的2万公顷罗非鱼养殖项目,通过“渔光互补”模式整合渔业与光伏产业;其在印尼建设的产业园,已承接圣诞树、玩具制造等湾区产能,为河源企业铺设“近岸布局”通道。

– 供应链深度互补:在2025中国-东盟供应链合作交流会上,林友胜强调:“印尼资源丰富但工业薄弱,广东具备全球领先制造业与科创能力”。

现场签约的31亿美元合作项目中,广新控股20亿美元镍钴湿法冶炼项目保障新能源电池资源供给,凸显粤印产业链高度互补。

四、侨务纽带与跨境合作机制

客家文化成为联结东南亚的情感密码。

万绿湖客家风情馆收藏3万余件文物,系统展示客家五次迁徙史,与邹霖财领衔的邦加岛客属公会形成文化共鸣。

2025年4月,广东省对印尼贸易促进会组织首届印尼企业家二代考察团访粤,达成百亿合作意向;6月启动的“中印尼新生代企业家‘在一起’计划”,构建起跨境交流长效机制。

– 政策赋能双向奔赴:河源市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吸引返乡青年,对基层就业者给予5000元补贴。RCEP框架下,广东对印尼贸易促进会提供《印尼投资法律指南》,结合3000万元旅游扶贫基金,打通文旅投资政策壁垒。

– 从乡情到商道的升华:曾海生局长亲自引导考察团探访龙凤岛,其深层意义在于展示“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平衡模式。印尼中华总商会青年部涵盖电商、能源等领域成员,推动“旅游+产业”跨境融合

巴厘岛与万绿湖度假专线构想、客家文化节联合活化等方案已进入务实推进阶段。

碧波荡漾的万绿湖中,李讷手植的榕树已亭亭如盖,恰如河源三十年的绿色转型之路——从单一水库蜕变为国家5A级景区,从农业小城崛起为深河产业共建高地。

林友胜触摸春沐源青苹果雕塑时感叹的“永远的青春”,正是河源发展模式的精髓:以生态为基,以客家文化为魂,以科创为翼,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互动中,这座古城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贯通山海经济的枢纽。

当印尼圣诞树制造商通过东源开发区的“双园联动”落户爪哇岛,当五指毛桃酱油借助航天科技飘香南洋,河源证明了一个真理:县域经济的全球化,始于生态与人文的深度共鸣,成于产业链的精准握手。

(雨林编辑,河源报道)

 

责任编辑:印尼共工新闻社

声明:

本文由入驻共工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共工号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邮箱:zhidaoribao@gmail.com

热门文章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社长简介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25 印尼共工新闻社 版权所有

主办:共工新闻社国际传播中心